檔案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770112
 頎翗鵅(觀看自介)^_^ 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中文考試 《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現代婚姻的夢魘-外遇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  檢舉
篇名: 張大春爸爸經:只求孩子學會從容
作者: 頎翗鵅(觀看自介)^_^ 日期: 2009.04.07  天氣:  心情:

張大春爸爸經:只求孩子學會從容


作者:採訪整理/張綾玲 出處:親子天下


孩子的教育是全面性的,還是要讓他知道該全力以赴,但是要處在一種不怕錯、不為爭鬥、不擔心畏懼的環境下,否則學習起來就不從容…








張大春,當代華文作家。曾經,他以《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》與《野孩子》等作品成為暢銷作家,多變的創作風格與縱橫古今的深厚學養,人稱「文學頑童」。年近四十,才與相差十二歲的老婆葉美瑤(現為時報出版副總編輯)攜手共結連理。兒子張容、女兒張宜先後誕生,讓這位大作家有了全新身分--成為父親。


一年多前,他出版了《認得幾個字》一書,表面上寫的是和一雙兒女在「答嘴鼓」中說文解字,然而深蘊其中的卻是他做為一位父親的用心與耐心。怎麼說呢?打從孩子想學說話開始,張家便經常一頓晚飯吃上兩個鐘頭,全家四人無話不談、天南地北地隨興聊,在如此輕鬆氣氛下,親子情感互動更加緊密踏實,也讓學習得以更加從容。


相較時下許多父母,張大春的許多作為絕對是另類的。他從來不看教養書,也不願輕易服膺於現今國語文教育體系;當孩子在學校成績考壞了,他不在意這種一時競爭的失敗,反倒擔心就此打擊孩子繼續學習的樂趣和勇氣;即便連讓孩子們學鋼琴、吹長笛、拉小提琴,還有英文、數學家教老師,也完全不為日後升學之算計,只因孩子們想學,便主動提供所有機會,若是孩子有點累或不高興,大可不玩。


尤其令人動容的是,這樣一個外表看來桀傲不馴、言辭犀利、豪爽的父親,在前後兩次的訪談裡,每每總能如數家珍地,聊起孩子在每個階段的成長變化、學習歷程,細心珍藏孩子所曾書寫、塗鴉過的隻字片語和畫作。


五十一歲的張大春,從初為人父時,時刻懷抱「帶子狼」的心情(編按:日語,意喻一個帶著孩子行走江湖的浪人,隨時擔心孩子受到傷害),到今日反而能以一種抽離、客觀的「格物」精神,審視孩子的種種,「我也是好幾年前,因為反省到自己生活儀式太多,往往會把自己一些不重要的事優先,再想陪孩子,才開始改變,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文化……,因為孩子的需要常常是很隨機的,千萬不要基於『生活習慣』而無奈地放棄經營親子間的機會,而要趁著做父母時來充實自己。只要和孩子情感維繫夠扎實,所有的問題往往可以迎刃而解……」


Q:我想許多人不免好奇張大春的孩子,作文和國語文會不會特別好?


曾經有同學笑過張容,說你是作家張大春的小孩,怎麼國語這麼爛?還好後來她轉學了。


我家兩孩子,他們很不同。妹妹張宜很會講、會編故事,常常我要她在我床前給我說故事催眠,她總能自顧自地講起來;哥哥張容卻不同。他作文往往得要我一句句地跟他討論。


例如,有次要寫「我最喜愛的動物」。我跟他討論說,我們家養了很多動物,你想寫什麼?他說,他喜歡很大的動物,於是我給他看一些資料。那是他小學二年級時。他寫什麼呢?


「在貓科動物的三十七個物種裡,獅子是唯一的群聚動物。我最羨慕非洲草原上的公獅子,因為母獅子會去打獵,所以牠很神氣也可以不要工作。但是非洲有一種蒼蠅叫做采采蠅,會傳染一種昏睡症,獅子得了這種病就會昏睡,但斑馬不會得到這種病,因為斑馬身上有紋路,就不會被采采蠅攻擊。我真希望獅子……。」


很妙,他離題又回來。你有沒發現,他寫的完全是知識性的文章,感性薄弱。因為他的興趣就是知識性的。當我跟他講述人生情境與情感時,他完全沒有接收能力,舉凡要做類比或發出些情感時,他就沒辦法,是個比較魔羯座的性格。這和他妹妹完全不一樣。




Q:許多父母在帶孩子的過程會感到焦慮。可否聊聊您自己的經驗與心得?


帶孩子一定會焦慮的。但對教養結果或孩子學習績效上的焦慮,我完全沒有。在生孩子前我就想過,除「健康」之外,我對孩子只有兩個簡單期許,第一是要「正直」,第二是要「大方」。


為什麼要「大方」?因為小氣的人就不從容,做事情看東西就會計較、畏首畏尾。


我們這家族幾代以來,講究的就是「從容」。這種價值感,和現代人講求績效、競爭力是完全相對的。現代人喜歡講優勝劣敗,然而,什麼是敗呢?看事物不是從一時來看。但糟糕的是,成敗多半是透過競爭來展現,是暫時的,且往往就在那一時把人生切斷成兩半來看。


所以,我希望孩子要能從容、不斷的學習。愈從容,得到愈多,愈能在學習中得到滿足與樂趣。


清朝詩人龔自珍曾寫過雜感:「忽動慈悲不與爭」,他生平是個有才學之士,官做得不小,坐擁財富,但看到同儕許多人汲汲營營求取功名利祿,自己卻不想為此而擠破頭。這種不爭,正是我所謂的「從容」。
假若父母想讓孩子豁達大度、坦然舒服些,就要想辦法把世俗競爭都丟到一旁。


就好比有回,張容數學考了三十幾分,考卷不想拿給我簽名。我說:「哇!你比我當年考得還高出三十幾分啊!」張容聽了,眼睛睜得爆大,不信又跑去問媽媽。想當年,高中時我是真考了零分,那時我父親看著我的考卷,全是空白沒答題,當下說:「這好!在哪簽都行!」絲毫沒有斥責之意。我想父親的態度非常重要,當時他能這樣對我,我真是感謝。


張容從上小學以來,從來沒考過全班前十五名。不是不會,而是粗心、懶。他又要跟妹妹玩、玩樂高,有時勤快起來會在紙上畫幾百個士兵……那些是無用之事,絕對妨礙他練琴或念書,但我絕對不阻止他做,也從沒真怪過他為何粗心,因為我自己也粗心啊。


孩子的教育是全面性的,還是要讓他知道該全力以赴,但是要處在一種不怕錯、不為爭鬥、不擔心畏懼的環境下,否則學習起來就不從容。



Q:您看教養書嗎?


不。我從來不看什麼教養書的。若有時間去看,不如拿那時間來跟小孩相處更好。我覺得,人要對自己有個認知,若不可能超越自己而讓孩子變成一個偉大的人,那就儘可能讓自己和孩子在一起時,做到言行合一。與其總是擔心憂慮該如何教養,不如時刻對自己懷抱戒慎恐懼之心,還比較實在些。






Q:有些人會說,親子相處「重質不重量」,您同意嗎?


跟小孩之間,「量」就是「質」。你在他真正需要的時間卻不出現,你再出現就沒有意義了。一定要即時。別想說你能給他很精華的品質,拜託!他才多大腦子,應該以他為標準來定需求。多數孩子需要父母長時間的陪伴,可是一旦他不需要你了,一分鐘都不要你在他身邊。我們也只能珍惜這段時間,像張容,我想再過不了幾年,他就要飛了。


Q:您在《認得幾個字》書裡,提到每天和孩子吃兩小時的晚飯,全家天南地北的聊。對於自覺沒時間或擔心沒談話內容的父母,您有什麼建議?


從我寫書到出書,很多人都問過類似問題。他們都自以為和我有距離,以為我特別有學問,他們沒學問。事實上我也是一般的父母。在每天和孩子兩個多小時的談話過程裡,我也常會有不知道的事。就好像這幾天很多注音符號有爭議,蛤蠣要唸成ㄍㄜˊㄌ|ˋ,法國要念成ㄈㄚˇ ㄍㄨㄛˊ。


說到語文,別把它當作專業。要是把語文教育當一門課來上,那會非常無聊。我們就趁著每天吃晚飯時互相談天,碰上有疑問時我來解疑;再不然就一起到大辭典前去查。總是一有問題隨時查、不懂就查;查字典、查書、查資料,再不然就是上網。


語言就是兩面,不是約定或是俗成。像有回,張容好奇金玉滿堂的「玉」字來歷,為什麼明明是玉部,但偏旁時卻不加那一點?老師要他回家問爸爸,再講給全班聽,我於是給他講一遍,後來聽說他到學校講得頭頭是道,老師也很高興。我覺得在這過程中,孩子們所引發的疑惑,其重要性遠超過我所提供的解答。但孩子需要有工具,足夠的語彙,才能讓他毫無顧忌、不怕被笑被罰,表達出所有的疑惑。


聽我這麼說,或許有些父母會想是不是得花很多時間來和孩子談話?我覺得不,真這樣做父母會太累,且用力產生的討論,效果也不見得好。且往往愈是有心的父母,愈容易讓孩子有挫折感,因為你總是不斷追問,你每個問題都讓他受挫,也等於把他的工具給剝奪了。所以我認為,營造出一種你講我講互相都講的環境會比較有意思。




Q.很多父母擔心現在的小孩不讀書,您們怎麼做的?平常都給孩子看些什麼書?


我想不是孩子不讀書,是孩子的父母不讀書。在我家沒這問題。當我們全家人,我在看,媽媽在看,哥哥也在看書,妹妹從還不識字也就會自己抱一本書在念,口裡不斷地編故事,而等到她看得懂書時就非常仔細的看。所以,閱讀是一種習慣。我們相信自己這麼做,孩子就會照著做。


我從沒有要他們非要看什麼書。他們都自己會看、會挑的。我是覺得,要讓孩子無所不學地去面對各樣知識,將來才會從容。就好像有時在教孩子的過程中,老婆會覺得我講太多了,孩子哪聽得懂?但我認為永遠不要怕孩子不一定能吸收,他們一定都能受惠的。有時你以為他吸收了維他命A,哪知道卻可能是鈣質?也可能讓他因而受用一輩子。中國字教育的「教」的左邊,其實是學習的「學」簡化後變成兩個叉叉,而所謂的「教」就是拿一個手一個鞭子去引導學習。你永遠不知道學習會在哪裡終止。


Q您如何啟發他們的好奇心?


注意他們的需要,他們的好奇往往從需要而來。譬如:張容從一歲可以動筆畫圖就畫得很仔細。兩歲多,有天他又畫很多平面的四方形高樓,不厭其煩的畫。我說:張容我帶你看個東西。於是,我把那時個頭還小的他抱起來看冰箱的上頭、俯看洗衣機,帶他換一個角度看「立體」四方形,突然,他看出懂了,從此以後,他統統畫立體的高樓。像昨天我給他們整理環境,突然在亂七八糟的紙堆裡看到一張爛爛的作業紙上,很仔細地畫了台林寶堅尼的賽車,那種精準,我一眼就能認出是林寶堅尼車,真讓我嚇到了。


所以,當你發現他們有需求時,就無限地滿足他們的需求。在這滿足的過程,他們又會有進一步的好奇。但若沒有滿足他,問題不會解決,他就不會好奇,自然也就不會展現出對其他部分的好奇。還有,一定要假想孩子問題背後一定還有問題,他只是沒適當工具表達出他真正的問題。如此的用心,就能讓父母去理解,甚至是同情他的孩子。
標籤:
瀏覽次數:347    人氣指數:27087    累積鼓勵:1337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
給本文愛的鼓勵:  最新愛的鼓勵
中文考試 《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現代婚姻的夢魘-外遇
 
住戶回應
 
時間:2009-04-07 16:23
她, 32歲,中南美洲,學生
*給你留了一則留言*
  
作者回覆說[2009-04-07 17:15]:

喔~

好挖

等你忙完

再來欣賞ㄅ!



給我們一個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