檔案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1575814
 ⊕向雲天⊕ 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哇靠 《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情人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  檢舉
篇名: 懷念
作者: ⊕向雲天⊕ 日期: 2013.01.28  天氣:  心情:
即使只留下好的音樂與歌聲也會令人垂不巧的

1983年的2月4日,Karen Carpenter/凱倫卡本特走完了她短暫的一生,只活了三十二歲。在躋身歌壇的十餘年間,她和她的兄長Richard Carpenter/理查卡本特囊括了舉世歌迷的熱愛,兩人一共推出了四十一張專輯與單曲唱片,銷售量超過一億張以上,並且曾經奪得過三座葛萊美獎。

很少人會認為凱倫長得美,但是卻沒有人能夠否認:無論是她的歌聲或是她的行為,都是熱門音樂史上極少見的純情表徵。凱倫一生中滴酒不沾、從來不喝此冰紅茶更濃烈的飲料。除了繡花的時候之外她什麼針也不碰,更不要說是施打毒品用的針筒了,她從未像貓王等損落的巨星那樣,在晚年放縱自己做些瘋狂的事情,可是多年以來她卻一直孤獨的掙扎著,與另外一種型態的「自毀」奮戰──那就是「精神性厭食症」。

凱倫是在那一天上午九點左右,在距離洛杉磯大約三十分鐘車程的近郊,自己住家的更衣室裡面病發倒地的。911聞訊趕到,發現她赤裸的倒在地上,絆著她的睡袍。很顯然的,她是剛剛起床準備換衣服。在救護人員的要求之下,她的父親把傷心欲絕的母親扶離了現場。醫護人員起先在凱倫的頸部還發現微弱的脈搏,因此認為救活她的可能性很高,但是不久她的心臟情況又開始急遽的惡化。理查趕到的時候,正好看到他們把凱倫送上救護車。而儘管醫院盡了最大的努力來挽救,終於還是在當天上午九點五十一分宣告不治。

凱倫和她的哥哥理查共同組成的Carpenters/木匠兄妹合唱團,從1969年起的十餘年間,一直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團體。雖然搖滾音樂界的樂評家們對他們並不友善,甚至還批評他們的唱片「根本沒有發行的價值」,但是歌迷們毫不在意專家們的說法,而根據統計,他們甚至還是那些年代在國際市場上最賺錢的美國藝人。即使凱倫過世已經多年,他們的唱片依然持續熱賣。

來自康乃狄克州紐海芬市的這對兄妹,理查出生於1945年的十月十五日,凱倫則出生於1950年的三月二日。理查從十二歲開始學鋼琴,後來進入耶魯大學攻讀器樂。1963年,他們全家遷往加州,理查改進長堤的州立大學繼續進修,同時凱倫也跟著哥哥愛上了音樂。不過她選擇的樂器,卻是很少女孩子會喜歡的鼓。父母非常支持她的興趣,送了她一套鼓作為聖誕禮物,從此兄妹兩個就經常一起練習,倒也自得其樂。而經過了幾年的苦練之後,兩人的琴藝和鼓技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。


1965年,這對兄妹跟一位玩貝司的友人共同組成了一支三人爵士樂團,並且在好萊塢「碗形劇場」的樂隊大賽中奪得了冠軍。不過,由於理查一心想要組成一個能夠讓他和凱倫一展歌喉的團體,因此樂隊不久就宣告解散了。他們和另外四位同學另外組成了「Spectrum」合唱團,由理查負責鍵盤樂器,凱倫擔任打擊樂器以及主唱,到加州迪士尼樂園等地作表演,以演唱軟式搖滾為主,可是星運卻一直欠佳,因此四位同學也先後離去,剩下他們兄妹兩個繼續奮鬥。

1970年六月,木匠兄妹的"Close to You"和同名的專輯上市發行,很快的就打進排行榜。五個星期後,果然和理查的預言一樣,這首歌在七月二十五日登上了冠軍寶座,蟬聯四個星期,也讓木匠兄妹奪得「年度最佳新進藝人」和「年度最佳流行合唱團體」兩項葛萊美獎,為流行音樂史揭開了新的一頁。而在同一張專輯裡面的另外一首傑作"We've Only Just Begun",也拿到了亞軍,並且在榜上停留了十七個星期之久。

隨著快速的走紅,木匠兄妹需要上電視亮相的機會越來越多。雖然歌迷們喜愛的是凱倫完美得幾乎無懈可擊的歌喉,並不是她的長相,但是正如同所有愛美的年輕女孩,凱倫開始對自己的體重非常敏感、甚至因為自己在螢光幕上的樣子而慼到不安。為了讓自己在螢光幕上看起來更「漂亮」,她開始採用各種減肥的方法。不過一般歌迷們並不知道她的困擾,只知道她的歌聲令人著迷。木匠兄妹在1970和1971兩年,連續獲選為最受歡迎的二重唱,在大西洋兩岸、甚至全世界,都得到了爆炸性的成功。

我們知道一首歌是否能讓人心動,主唱者的歌喉固然很重要,可是如果它的詞曲本身不夠好,還是很難紅得起來的,因此平常往往被忽視的詞曲作家,他們的重要性其實絕對不亞於歌手。由於兄妹倆清新的形象大受歡迎,許多兒童也都深深的喜愛他們,因此他們決定以這種方式來回饋兒童歌迷。事實上,就在1973年,當時在位的美國總統尼克森還曾經公開讚揚他們是「當代美國年輕人的表率」,無形中為他們帶來不少壓力,甚至後來還有人說,就是尼克森的這句讚美,讓凱倫卡本特送掉了寶貴的生命。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?

木匠兄妹純潔的抒情風格一直是無人可比的。在他們的歌聲中找不到時下盛行的色情與暴力,同時在和聲的效果上更是幾乎堪稱完美‧拜多軌錄音技術之賜,他們兄妹兩人在錄音室裡可以製造出三、四十個人的飽滿聲音。這一點在現場演唱的時候是辦不到的,除非他們採用事先錄製的帶子,但那又失去了「現場」的意義,所以他們比較少開演唱會。不過話雖如此,他們還是經常忙碌於歐美以及日本各地的宣傳以及演出。辛勞了數年之後,凱倫的健康情形亮起了紅燈,她的體重只剩下90磅(差不多四十公斤),而不得不回家靜養。工作過度勞累,只是一般人的想法。事實上,凱倫的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,因為她罹患的是精神性的厭食症。

前面我們曾經提到,尼克森總統公開在他們兄妹應邀前往白宮演唱的時候,對席上的那些達宮顯要們介紹說,這對兄妹是「當代美國年輕人的表率」。很多人後來都懷疑,凱倫就是為了要達成尼克森的誇讚,才刻意的讓自己不但歌聲好聽,還要在外型上非常好看。這種在超級「大家閨秀」之中很常見的「好女孩」症候,讓她對苗條的身材過度重視,導致她無所不用其極的拼命減肥,不但服食鉅量的瀉藥,還經常設法讓自己嘔吐,更因而在潛意識中排斥任何食物,造成了麻煩的厭食症。

尼克森的誇讚,雖然的確有某種程度的影響,但事實上真正引起凱倫落入「厭食症」深淵的,卻是她的家庭背景,因為他們的父母始終幾近嚴苛的控制著兄妹兩人的一切,在無力反抗的情況下,她唯一能夠「掌控」的就是三餐的食物,另外她對哥哥極度的崇拜,把哥哥當成世上最偉大的天才,不但在錄音室裡永遠聽任哥哥的擺佈,同時對自己的要求也分外嚴格,因此當她發現「木匠兄妹」受歡迎的主要原因竟然是自己的歌喉,她更覺得自己必須更加的進步,而這種壓力是相當沈重的。資深歌手Pat Boone/白潘的女兒Shirley Boone/雪莉也曾經因為家庭的因素而罹患厭食症,所以非常瞭解凱倫的感受。根據雪莉的看法,凱倫對於抒解這種壓力的反應,是相當典型的:「當你開始掌握了過去向來由別人替你控制好的生活感覺時,那是非常令人興奮的。厭食症患者會覺得,當她或許無法掌握其他任何事情的時候,她至少可以控制每一口進入她嘴裡的美食。」就這樣,她逐漸罹患了精神性的厭食症。

在尋求突破的同時,或許是由於精神上的壓力過於沈重,理查染上了迷幻藥的毒癮,而使得他們的演藝生涯更趨於黯淡。凱倫無限傷感的放單飛,但是沒有任何的表現,在這段期間完成的一張個人專輯,也因故始終沒有推出,直到她過世幾年之後才得以重見天日。凱倫的厭食症在70年代中,時好時壞。1976年,在家裡休養了兩個月之後,她初次嘗試擺脫父母的控制而獨立,搬出家門,自己住一間大公寓。1980年,她的母親慫恿她參加一個她原本想要逃避的餐會。在宴會裡她遇見了當時已經39歲、離過婚、有一個18歲兒子的房地產商人湯姆布理斯,兩個月之後,他們就訂婚了。雖然布理斯對外堅稱他們夫妻相處融洽、互相關懷,但是他們很快就分手了。根據布理斯的說法,凱倫忙著應付她的厭食症和她的事業,而布理斯則必須料理自己的房地產問題。作丈夫的人儘管很想保留一切、也努力嘗試去配合她,甚至為她介紹了一位名醫,但凱倫始終就不肯承認自己有病。兩人都努力過了,最後還是決定分手。


1981年,理查戒除了毒癮,打算重新振作,並且恢復他們原有的純情風格。兄妹兩個再度攜手,發表了第九張專輯「Made in America」,其中的單曲"Touch Me When We're Dancing"雖然出現在排行榜上,但由於流行的大勢已變,同時他們的作品也不是特別的突出,因此除了在抒情歌曲排行榜上還算差強人意之外。在熱門排行榜上才曇花一現就很快的消失了。由於長時間惡性減肥,凱倫的健康情況越來越差,她決心戰勝多年的厭食症,住進紐約的一家醫院治療。醫師告訴她,必須花上三年的時間才能安全的逐漸復原,但是她急著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達成目標,好重新回到工作崗位,因此在短短一年多之中,體重直線上昇,幾乎已經接近正常的標準,只可惜增加得太快的體重再加上心理上的壓力,終於使她的心臟難以負荷。1983年的二月四日早晨,在她起床更衣的時候,心臟病突然發作,就此倒地不起,這對兄妹合作十餘年的輝煌生涯正式宣告結束,留給舉世歌迷們無限的感慨與懷念。五天之後,包括赫伯亞柏特、柏特拜克拉、Olivia Newton-John/奧莉薇亞紐頓強等人在內的一千五百名送葬者,送走了凱倫卡本特短暫的一生。紅玫瑰、白棺木,樂隊輕輕的奏著她的成名曲"Close to You"。理查攙扶下的老卡本特夫婦,和歌迷們一樣泣不成聲。他們已經失去了凱倫,連理查也一度幾乎斷送在毒品裡。由於自己對兒女的嚴苛,使得這一對人人稱羨的姣兒落得如此的下場,又有誰能真正瞭解到他們心中的感受呢?
這對兄妹的故事,可以說已經完全成了歷史,可是這段光輝的歲月,在歌迷們的心底,卻是永難忘懷的美好回憶。


Rainy Days And Mondays 每個下雨天與星期一


比吉斯三兄弟出生在愛爾蘭海的曼島,因其父親Hugh是一隊樂團的團長和鼓手,而母親Barbara則是位歌手,所以幾名兄弟從小便受音樂的薰陶。1955年,9歲的巴里已經開始用父親送給他的吉他自彈自唱,而幫他伴奏的是他兩個6歲的兄弟羅賓與莫里斯,他們更在聖誕晚會上表演。

1957年,他們以The Rattlesnakes為團名在布里斯本的賽馬場表演。一年後,他們隨著父母移民至澳洲。

[編輯] 名聲漸響(1960年代)1966年,歌曲「Spicks & Specks」為他們在澳洲得到單曲冠軍。1967年改團名為比吉斯,重返英國,並以Robert Stigwood擔任經紀人,從此,比吉斯名聲更嚮。1967年推出的首張大碟「The Bee Gees First」讓他們成為歌曲榜上常客。

早期的比吉斯以充滿靈魂的音樂為走向,指標作「To Love Somebody」便是獻給Otis Redding這位對羅賓唱腔影響極鉅的節奏藍調大師。在專輯呈現上比吉斯也不落俗套,1969年的「Odessa」便是一例。

絕響(2000年-2003年)2001年推出的「This Is Where I Came In」大受歡迎,對於在流行音樂界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比吉斯而言,能在數十年後依舊受到歡迎與尊重的確是件很棒的事,而也次證明比吉斯的音樂有著跨越時代的魅力。更在2002年獲得英女王授予大英帝國司令勳章。

可惜,在2003年,莫里斯在美國邁阿密當地時間周日(1月12日)凌晨0時45分突然病逝,比吉斯三兄弟的現場演奏成為絕響。

[編輯] 解散時期(2004年-2008年)莫里斯因醫療失誤而不幸逝世後,巴里和羅賓都極度傷心,宣布以後都不再以Bee Gees名義演出。但2005年一月,巴里、羅賓和一些傳奇歌手出了專輯"Grief Never Grows Old" 以幫助南亞大海嘯中的災民。

不久,巴里在好友芭芭拉·史翠珊的勸說下決定重新出山,並為她創作了專輯Guilty Pleasures,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而此時,羅賓正在歐洲巡迴演出。

2006年二月,巴里和羅賓在莫里斯逝世後於邁亞密首次重組登場,幫助糖尿病研究。 2012年4月,曾經罹患結腸癌和肝癌的羅賓,因抗癌身體虛弱染上肺炎,終究不敵病魔,於英國時間5月20日辭世,享年62歲。

Too Much Heaven 太多的天堂


約翰·溫斯頓·藍儂,MBE(英語:John Winston Lennon, MBE,1940年10月9日-1980年12月8日)是一名英國搖滾音樂家、創作歌手、作家與積極的和平運動家,以身為披頭四樂團創團團員揚名全球。藍儂與保羅·麥卡尼的合作是20世紀最成功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創作組合之一,並「創作了搖滾史上最受歡迎的歌曲」[1],他在單曲榜史最有成就的作曲家中名列第二,僅次於麥卡尼。因其在音樂界的活躍和貢獻,在1965年獲英國女王頒發的大英帝國勳章。

藍儂在他的音樂、電影、書作中,甚至在記者會與專訪時,總是顯露出一種桀驁不馴、反抗權威的性格與尖刻而諷刺的才思。與他的妻子小野洋子同為激進和平主義者與視覺藝術家,所以其作品亦是極具爭議性。在披頭四樂團解散後,藍儂發行《約翰藍儂/塑膠小野樂團》與《想像》等備受讚譽的專輯,也創作了《Give Peace a Chance》、《Imagine》等傳唱度極高的經典歌曲,順利開創了單飛生涯。為陪伴兒子尚恩成長而自願「引退」,之後藍儂以專輯《雙重幻想》復出樂壇,但發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遭到槍殺,該專輯在1981年獲得葛萊美獎年度最佳專輯獎座。

藍儂是一位對現代西方文化影響深遠的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,由於他傑出的貢獻以及廣泛的知名度,又被大多數英國國民認為是英國在其他國家的文化象徵之一。甚至在他去世32年後,他的歌聲以及影響亦會出現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閉幕式的關鍵環節中,而成為全球傳媒熱捧的頭條。而在2002年的一次BBC民調票選百大偉大英國人中,藍儂名列第八;2004年於《滾石》雜誌的「不朽傳奇:史上最偉大的五十位音樂家」中排行第38,而披頭四樂團本身名列榜首;2008年亦再度入選《滾石》史上最偉大的五十位歌手排行榜[2]。藍儂逝後,分別於1987年與1994年入選創作名人堂[3]及搖滾名人堂[4]。


Hey Jude 猶大書(聖經新約的一書)


音樂及簡介取材自於網路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偶馬上炸掉電腦!
標籤:
瀏覽次數:336    人氣指數:2336    累積鼓勵:100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
給本文愛的鼓勵:  最新愛的鼓勵
哇靠 《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情人
 
給我們一個讚!